尼罗长江共砚池 丝路文明共此时
2025年8月15日,埃及驻华大使馆文化处翰墨飘香,一场以“文明互鉴·书画传情”为主题的中埃书画交流活动隆重举行。世界和平友好使者、世界和平家园董事局主席王小平被授予 “中埃文化交流使者”荣誉称号,以表彰其在推动中埃文化交融、促进“一带一路”民心相通中的卓越贡献。
王小平获“中埃文化交流使者”荣誉称号
活动现场:中埃两国的艺术家将齐聚一堂,在创作中展现各自的艺术特色。中国的水墨丹青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笔墨韵味闻名,而埃及艺术则充满了神秘的符号与浓郁的地域风情。当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在笔会上相遇,不仅是技法的交流,更是文化的对话,为现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艺术盛宴,让人们感受到中埃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交融之美。
两大文明的艺术共鸣,中埃两国艺术家以书画为媒展开深度对话。“尼罗长江共砚池”联合作品中,埃及莎草纸上的法老图腾与中国绢帛上的长城烽火台并置,象征文明对话的时空纵深;
艺术创新:王小平现场题写《丝路文明共此时》诗卷,将其原创的《一带一路赋》中“路贯则心近,货通则义长”的哲学理念融入书法笔意;
荣誉背后:二十年深耕文明桥梁。此次授荣是王小平继获 “一带一路”文化交流大使(2025年7月)及多国友好使者称号后的又一殊荣。其文化外交成就凸显于三大维度:
理论创新:提出“文明互鉴三原则”(异质共美、义利相济、民心织网),将《一带一路赋》中“和羹之美贵在异质纷呈”的哲理转化为实践纲领; 行动网络:通过统筹《文化寻源》考古纪录片、发起“全球孝道日”等品牌活动,在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建立23个文化交流基地;
艺术外交:曾向加纳公使赠送《丝路山水地图》,为意大利总理题写和平诗,将文化艺术转化为“无声大使”。
文明启示:从书画案台到人类命运共同体。王小平强调:笔墨的相遇,是比条约签署更深刻的心灵契约。当中国卷轴在尼罗河畔展开,埃及圣书体在长城脚下呈现,人类文明基因库便完成了又一次互补性扩容。
本次活动正值 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出海合作论坛举办40天之际,具有特殊象征意义: 从经济到文明:标志着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从基础设施联通向文明深度交融转型;同时,也印证了王小平倡导的 “使者外交”——以非官方身份促成国家间文化认同;墨香中的未来,当埃及画家以中国朱砂描绘太阳神拉,中国书法家以尼罗河芦苇笔书写甲骨文——这场墨与纸的相遇,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注脚。正如王小平在《一带一路赋》中的宣言: 众志可移山岳,涓滴终成海洋。人类命运之舟,正同楫于沧浪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活动对参与者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做出卓越贡献者授予 “中埃文化交流使者”荣誉称号。该荣誉不仅是对参与者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所做贡献的肯定,更是中埃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。持有这份荣誉证书,意味着成为了中埃文化交流的使者,肩负着传播两国文化、促进两国友好交流的责任与使命,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。
通过此次埃及驻华大使馆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,让更多的参与者更直观、更深入地了解中埃两国的文化精髓,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,共同为推动中埃文化交流贡献力量。